|
|
|
肇家星/图
近日,有人在珲乌高速公路珲春西出口处的道路旁边发现了一通碑刻,经确认,是清朝光绪年间,珲春首任副都统依克唐阿的德政碑。目前,该德政碑已由市文物管理所进行保护,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遛弯老汉发现历史碑刻
珲春市英安镇西郊村村民于峰胜今年65岁,每天早上他都有遛弯锻炼身体的习惯。“10月初的一天早上,我还和往常一样,沿着村里的大道往西走,走到高速路口那,我无意中看见水渠边有个大石碑,好像是几天前修水渠的工人挖出来的。当时我也没太留意,就走了。”于峰胜告诉记者。
几天后,于峰胜又去看了看那个石碑。而此时,经过了几场风雨的冲刷,石碑上的字也渐渐显露了出来。“仔细看了看上面的字,是繁体,好像还有‘光绪’等字样,这也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于峰胜说,他从小就对珲春的历史感兴趣。30多年前,于峰胜曾认识了一个关姓老人,老人是珲春近代史的研究者,他曾经跟于峰胜讲过关于珲春的“三幢碑”的故事。“这不会就是他说的‘三幢碑’吧?”这个想法让于峰胜不由得兴奋了起来。
“珲春三幢碑”极具历史价值
“我觉得这个事儿得和有关部门汇报,如果真的是文物,那得保护起来啊!”11月8日早上,于峰胜来到珲春市文物管理所。
听了于峰胜的介绍后,文管所的工作人员和他一起赶到发现石碑的现场,并用铲车将石碑和碑座挖了出来。
珲春市文物管理所所长朴明立告诉记者,那确实就是“珲春三幢碑”中的一通。他说:“该碑刻由碑体和碑座两部分组成,用大青石(花岗岩)雕成,碑体高约160厘米,宽60厘米,厚45厘米,重约1000公斤,除背面左下角有少许破损外,其他部分保存完好。”
11月14日,珲春市政协文史委组织两名文字专家再次查看、研究了碑刻。文史委主任李水涛介绍说,此碑刻是珲春首任副都统依克唐阿的德政碑,德政碑是清朝光绪年间珲春百姓为纪念在珲春就职的廉政官员而立,此碑立于清朝光绪十四年(1888年)冬月。碑刻表面的字迹虽然都是繁体,但“钦差、都护、依公、光绪六年”等字都清晰可见。他说:“此碑的背面共有432个字,记录了依克唐阿在珲春任职期间的政绩,歌颂了其廉政为民的功德,也反映了各民族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真实历史和近代珲春独有的东北边疆文化特点。此碑非常有历史价值。”
据了解,依克唐阿,字尧山,满族镶黄旗人。清朝光绪七年(1881年)设珲春副都统衙门,依克唐阿任副都统,在抗击外敌侵略,维护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斗争中,立下了卓著的功绩,被誉为“虎将军”。历史上,吴大澂、依克唐阿、李金镛三名清朝官员的德政碑又被称为“珲春三幢碑”。此石碑的发现,为研究珲春清末历史提供了难得实证。 |
|
|
|
|
|
版权信息:如需转载,请您必需注明,信息来源《延边晨报珲春新闻》 |
|
|
|